禅城区是佛山市五个行政辖区之一,也是由禅城,桂城以及佛山新城组成的佛山市中心区“禅桂新”成员之一。位于广东省中部,珠江三角洲西北端;邻近广州市、深圳市等珠江三角州多个著名城市,是广东第三城佛山的政治、经济以及科教文卫的“中心”。
禅城区的祖庙街道原名佛山镇,是中国古代四大名镇之一、天下四大聚,岭南文化发源地之一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,是闻名的武术之乡、成药之乡、民间艺术之乡,密集地保存着8个历史文化街区。禅城是佛山市政治、金融、文化、交通、信息中心驻地,第三产业在佛山高度发达。
历史文化
禅城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,是佛山古镇核心区,曾为北宋“四大名镇”和明清“四大聚”之一,全国著名的曲艺之乡、陶瓷艺术之乡、武术之乡、秋色艺术之乡。拥有文物保护单位77处,包括被誉为“东方艺术之宫”的祖庙、清代庄宅式府第建筑群组保存最完整的东华里古建筑群、拥有“500年不灭陶火”的南风古灶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岭南四大名园之首的梁园、黄飞鸿纪念馆、叶问堂、莲峰书院、朱紫街、陶瓷博物馆、南庄水乡等人文和自然景观异彩纷呈。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4项,石湾陶塑技艺等9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粤曲、武术、剪纸、木版年画、南派舞狮舞龙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绚丽多彩,行通济、北帝诞、粤剧华光诞、秋色欢乐节、陶艺节等活动源远流长。
旅游景点
东华里始建于清初,原名”杨伍街”,至清代乾隆年间改为今名。因历来都是官家富户所居,故无论建筑形式或室内装修,均极为讲究,其古建筑群保留有清代各时期风格各异的建筑,是目前广东省内保存最完好、具有珠江三角洲典型风貌的清代古街道,对研究珠江三角洲建筑史及居住习俗具有重要的价值。
保护范围北至石巷,东至石巷,西至福贤路东侧,南至福庆巷。建设控制地带北至石巷、锦荣里,西至福贤路,东至禄丰大街和禄丰新巷,南至居仁里。
佛山市中山公园
佛山市中山公园位于市区东北部汾江河畔,是一个集宣传、展览、科普、娱乐、饮食、休闲、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园。该园始建于1928年,当初仅0.5公顷,是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建成的纪念性公园。1958年,公园扩建,在其西北部挖湖堆山,形成秀丽湖及骆驼山景观。80年代,公园再沿周边扩建,在北边及南入口扩大面积。现公园占地面积31.2公顷。其中水面12.5公顷,占整个公园面积的40%。
南风古灶
南风灶窑址在广东省佛山市石湾镇日用陶瓷三厂西南角镇岗上,窑体依山势向南伸展而紧靠东平河畔,因窑向正南,故称。是明代正德年间(1506~1521)始建,沿用400余年至今仍在使用的国内罕见的古龙窑。
禅城区博物馆
禅城区博物馆是地方性综合博物馆,于2008年3月21日正式挂牌,下辖广东省四大名园之一的佛山梁园,广东粤剧博物馆、鸿胜武术馆等文物旅游景点,馆藏以各个历史时期的佛山地方文物为主,兼陶瓷、书画、玉器、木雕等民间风俗文物。
梁园
梁园是佛山梁氏宅园的总称,主要由”十二石斋”、”群星草堂”、”汾江草庐”、”寒香馆”等不同地点的多个群体组成,规模宏大,主体位于松风路先锋古道。梁园由当地诗书画名家梁蔼如、梁九章、梁九华及梁九图叔侄四人,于清嘉庆、道光年间(1796-1850)陆续建成,历时四十余年。
佛山孔庙
佛山孔庙在市区祖庙路祖庙大院内,旧称尊孔会。是清未宣统三年(1901)本地一批尊孔士绅集资所建,属小型纪念性建筑物和尊孔活动场所,而并无依照一般文庙之制。原建筑包括孔圣殿、招待室、治事室、小亭以及荷池花园等计置,占地红2000平方米。
通济桥
通济桥在佛山有着悠久的历史意义,是佛山最早兴建的第一座大木桥,据专家考证,该桥早期由乡民集资修建的木质人行桥。
通济桥横跨洛水河,北连金鱼街,始建于明代,分别于嘉靖38年(1559年)、隆庆2年(1568年)、万历9年(1581年)三次重修。天启六年(1626)户部尚书李侍问再次发起募捐重修,取名”通济桥”取其”必通而后有济也”之意。
禅城区
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